海外游戏网
网站目录

央视曝光先享后付套路多:当“便利”成了消费陷阱

手机访问

“0元下单”背后的连环坑最近,央视曝光先享后付套路多的新闻冲上热搜,不少消费者直呼“被坑惨了”。所谓“先享后付”,表面看是“先用再付钱”的福利...

发布时间:2025-03-19 20:49:56
软件评分:还没有人打分
  • 软件介绍
  • 其他版本

“0元下单”背后的连环坑

最近,央视曝光先享后付套路多的新闻冲上热搜,不少消费者直呼“被坑惨了”。所谓“先享后付”,表面看是“先用再付钱”的福利,实际上成了商家捆绑用户的利器。比如某电商平台打着“0元下单”旗号,用户以为只是试用商品,结果到期后自动扣款,甚至默认开通免密支付。有网友吐槽:“第一次扣款前连短信提醒都没有,钱就被划走了!”

商家套路比你想象得更深

这类模式的核心逻辑,是用“无感支付”降低消费警惕性。消费者在享受服务时,往往忽略三个关键点:一是分期手续费可能高于商品原价,某款标价399元的课程,分期12个月总支付额竟达588元;二是解约条件极其苛刻,部分平台要求提前15天申请,逾期就默认续费;三是自动关联信用评分,一旦忘记还款,直接影响个人征信。一位被扣款三次的宝妈直言:“现在看到‘先享后付’四个字就手抖。”

央视曝光先享后付套路多:当“便利”成了消费陷阱

谁在利用你的“健忘症”?

心理学研究显示,人类对“未来要付的钱”敏感度降低60%。商家正是抓住这种心理,把付费环节后置。某教育机构推出“先上课后付费”服务,家长以为“孩子学不好就不花钱”,结果课程过半就收到账单,条款里藏着“课时消耗达30%即视为满意”的霸王条款。更夸张的是,有健身房把“先享后付”和年卡绑定,用户想退卡时才发现,已经默认办理了18个月分期贷款。

维权难在“看不见的合同”

央视记者暗访发现,超七成平台把关键条款放在二级页面。某购物App的自动续费说明,需要点开5层折叠菜单才能看到。更离谱的是,有平台采用“动态合同”模式,每次登录时条款都会微调。法律专家指出,这种设计涉嫌违反《电子商务法》第十七条,但消费者往往因为取证困难放弃维权。去年某投诉平台数据显示,关于先享后付的纠纷中,只有12%的消费者成功追回损失。

三招教你避开“温柔陷阱”

面对层出不穷的套路,记住这三个保命口诀:第一,关闭所有免密支付,手动支付能增加思考时间;第二,使用手机日历标记所有扣款日,提前三天设置提醒;第三,截图保存每次交易时的协议页面。某银行客服经理透露:“其实最保险的方法是,看到‘先享后付’直接绕道走,特别是教育培训、医美这些投诉重灾区。”

监管重拳正在路上

值得欣慰的是,新出台的《网络消费管理办法》已明确要求:所有自动续费服务必须提供显著提醒,并且支持“一键退订”。杭州某科技公司因违规设置续费套路,最近被开出230万元罚单。消费者协会也开通了专门投诉通道,遭遇类似陷阱可以直接上传证据链。不过业内人士提醒,政策落地需要时间,未来半年仍是套路高发期。

说到底,“先享后付”本该是双赢的商业模式,现在却被玩成了收割游戏。当我们在享受科技便利时,也许该多问一句:天上掉的馅饼,会不会早就标好了价格?

  • 不喜欢(3
特别声明

本网站“海外游戏网”提供的软件《央视曝光先享后付套路多:当“便利”成了消费陷阱》,版权归第三方开发者或发行商所有。本网站“海外游戏网”在2025-03-19 20:49:56收录《央视曝光先享后付套路多:当“便利”成了消费陷阱》时,该软件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。后期软件的内容如出现违规,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。软件《央视曝光先享后付套路多:当“便利”成了消费陷阱》的使用风险由用户自行承担,本网站“海外游戏网”不对软件《央视曝光先享后付套路多:当“便利”成了消费陷阱》的安全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责任。

其他版本

应用推荐
    热门应用
    随机应用